1923年,一丛巨大的“HOLLYWOOD”字母牌在美国洛杉矶郊区一个小镇的山坡上竖起。

  美国庞大的电影工业,也在这个被中国人译为“好莱坞”的地方开启了它的百年霸业。

  此后,这个甚至有点简单粗暴的白色字母牌,成为世界各地电影人的图腾。

  73年后的1996年,太平洋彼岸的中国浙江,一个叫横店的小镇,悄然搭建起了它的第一个电影实景拍摄建筑群,随之而生的还有一个看似难以实现的梦想——打造东方“好莱坞”。

  之后近30年间,这个小镇用近乎神话一样的建设速度,数十年如一日地培育影视文化产业,用浙江人所特有的“无中生有”的魔力,硬生生把“横店”两个字表征为中国电影的标志性符号。

  如今,横店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,拥有中国最为密集的影视产业集群和最为完善的影视产业服务机制,被外媒惊叹媲美“好莱坞”。

  横店,就这样在一个无山水之奇、无资源之胜的浙中山间腹地,让一个伟大的“光影梦”栩栩如生。

  而下一个30年,打造“全球最强的影视产业基地”,是横店带有野心的新梦想,亦是雄心。

从“一无所有”到“无所不有”



  今年暑期,横店影视城迎来了新的拍摄高峰。方圆不到35平方公里的影视城内,50个在拍剧组、40个筹备组,超过1.2万名剧组工作人员同时开工。这里,见证着疫情之后中国影视产业快速复苏的澎湃活力。

  时间的指针拨回50年前,横店还是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县下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,交通不便、资源匮乏。当地有一首歌谣流传甚广:“抬头望见八面山,薄粥三餐度饥荒,有女不嫁横店郎。”直到20世纪70年代,找对了工业兴镇的道路,横店的命运轮盘才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转动。

  1994年,横店镇各种工业资产突破10亿元,积累起“第一桶金”的横店人,开始思考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能性。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说:“将来横店的富,不会因为工业,而应该是第三产业。”

  那时,我国影视行业的市场化探索之路刚刚开启,实景拍摄基地正是一片“处女地”。很快,横店就等来了自己的“东风”。

  1995年底,导演谢晋为筹拍《鸦片战争》到浙江东阳选外景,恰巧来到了横店。他渴望找到一个真实反映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前后的拍摄场景,但又苦于缺乏资金和场地。徐文荣听到此话当即拍板:“《鸦片战争》的外景我们来建,钱我们来出。别人用半年,我们用3个月,绝不耽误拍片。”

  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,很多人哗然:横店交通不便、遍地荒山、没有基础,搞影视城就是痴人说梦。然而几个月后,“十九世纪南粤广州城市街景”奇迹般崛起。1997年7月1日,电影《鸦片战争》全球公映,横店影视城声名鹊起。

  彼时,横店的工业正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一路高歌猛进。相比工业,文化产业的投资门槛高、投入大、回报期长,注定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。正因如此,继续追加影视产业投资的决策,一度引来多方非议。

  “工业搞得好好的,为什么要去投资这种亏本的生意?”面对质疑和诘难,横店人始终坚信,文化不仅是一个潜力巨大、前景光明的产业,同时还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。

  2000年,横店宣布对所有影视剧组免费提供拍摄场景;2019年,为支持创作更多的正能量影视作品,横店宣布支持所有在此拍摄现代、当代、科幻题材类型院线电影的影视剧组,可免费使用摄影棚。如同银幕上瞬变的光影,横店的影视产业车轮开始高速飞转:目前,横店已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,搭建起30多座跨越五千年历史的大型影视实景拍摄基地,设有130多个室内摄影棚,累计接待中外剧组超过4000个,拍摄影视作品80000多部(集)。中国每三部(集)影视作品,就有两部带着横店的烙印。

  “横店近30年的发展,没有先例可参照,这条路是横店人一步步走出来的,非常不容易。”作为横店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,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回想在横店“落户”时的情景不禁感慨,横店人敢于创新、勇于担当的精神,极大地助推了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。